English

让中国古建艺术重现异彩

1999-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马晓毅 我有话说

在北京东郊京通快速路北侧,最近,一处光彩夺目的仿古建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就是列为首都迎国庆50周年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国紫檀博物馆。宏伟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官式建筑风格,精雕细琢的古建装饰,又不失现代的气息。在一个炎炎的夏日,记者采访了独资兴建博物馆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女士和参与兴建工作的设计师,还采访了被誉为中国古建“活国宝”的故宫几位老技工。下面是采访实录。

陈丽华(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建中国紫檀博物馆是我20多年来一直想办的一件事。20年来我一直搞紫檀家具,紫檀是木中之王,家具也不是一般家具,是宫廷的家具。故宫博物院院领导和故宫的老专家们非常支持我的事业,给我提供机会,能够按照皇家的定制,制作宫廷家具。在做了上千件紫檀家具后,我就想,这些家具不能卖,这些失传的工艺要把它保留下来。我想建一个馆,将这些艺术品陈列起来,世代流传,以了解祖国的传统雕刻文化。想了几年后,我请了王世襄老先生和朱家缙老先生,他们都是古家具的最权威鉴定家,他们多次来指点,让我这些家具千万别卖,卖一件少一件,希望把它越做越好,越做越精。

建馆两个字好说,但真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我几宿几宿地想,做的紫檀工艺家具不错,但要是展馆做的不好,也就好比“鲜花没有绿叶扶”,搭配不上。所以,我就请了故宫几位老古建专家来作技术指导。他们都是古建方面我们国家的“国宝”。在建设中他们无论是一砖一瓦一笔一划,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亲自上阵,亲自做,亲自画。他们给国家给民族留下的是真正的艺术。他们不仅建成了中国紫檀博物馆,而且弘扬了民族艺术和文化。看着这几位老先生顶风冒雨,爬上爬下,真让我感动。我们的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就需要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干,让世人欣赏到我们真正的民族文化和艺术。

我已经决定要在北京建一所艺术大学,这个大学有8个系,最主要的系是古建筑、雕刻艺术,还有绘画艺术。明年这所学校就要开办。我的愿望是要把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介绍到外国去,要把外国的文化艺术请进来,通过中外交流把中国古老的文化深深地发扬光大。

王守元(博物馆项目设计负责人):中国紫檀博物馆为什么要建设?主要是陈丽华女士制作的比较有收藏价值的紫檀家具有一千多件,这些价值连城的精品需要有一个展示的专门展馆。第二,陈丽华女士总想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展馆来进行古典雕刻艺术方面的交流,有一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的场所。第三,建设一处独一无二的紫檀艺术博物馆也是充分体现香港富华国际集团的实力,也反映了陈丽华女士对祖国内地的一片赤诚之心。预计中国紫檀博物馆整体投资将达2.5亿元人民币。中国紫檀博物馆建设受到党和国家各位领导人的重视,受到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作为一家私人投资的博物馆带有“中国”字头,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博物馆建成后,可以相信,这里将成为北京一处独特的文化艺术场馆,成为我国传统艺术对外交流的窗口。

建馆的事确立下来,建什么样的风貌?是建现代风貌,还是建古都风貌?这个问题有很大的争论。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实施,紫檀博物馆建筑风格变了很多次,做了很多方案,最后确立仿古风貌。这是陈丽华董事长的一个心愿。搞一个古都风貌的建筑,她特别喜欢这种风貌。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建筑主体思想,就是三句话:有古都风貌、有首都特色、有时代精神。最后建成的紫檀博物馆具有浓郁的古建风格,但又不是纯粹的古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传统技艺的升华。

赵崇茂(故宫博物院木作专家):“作”在古建里就是行业的意思。我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故宫里做木工,可以说,故宫里这些年进行的绝大多数修缮工程,我都参加了,由学徒工一直干到工长,是古建木工方面比较老的师傅。

去年年初,中国紫檀博物馆开始建设。陈丽华董事长找到我们,请我在展馆仿古建筑方面作一些指导。首先碰到的是博物馆大门木结构问题。大门是纯木结构,外形是仿古形式。一整套包括木、瓦、油、饰都是按照故宫老传统的规矩做下来的。正门使用了400多方木料。去年7月份就把木结构立起来了,让其自然风干。新建仿古建筑正门全部是纯木结构,近几十年来在北京是很少见到的。在那些历史流传下来的古建筑里,故宫的古建筑都是纯木结构,但那是皇宫,天下无双。这里面很有讲究。据了解,在北京新建的仿古建筑的大门,只有北海的大圆净至宝殿,十三陵的昭陵,南菜园的大观园是用纯木结构。前两个是重建,大观园纯木大门是新建。而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展馆大门无论从规模和材质上都堪称空前。最为称奇的是支撑大门的四根大柱子,长8米,粗0.6米,当时找遍全北京都没有,正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正好东郊的一家木材厂从大兴安岭运来十根正适合我们使用的红松原材,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过去一看,太棒了!从中选了四根最优质材,真是“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朴学林(故宫博物院瓦作专家):我是1950年6月进的故宫博物院。技术都是在故宫学的,可以说是党的培养。

瓦面操作,墙体的砌筑,地面铺漫,这是瓦工主要的几大项,其中还分若干项。比如北京所说的磨砖对缝,很普通的一块砖经过我们的加工以后,拼在一起可以变得毫米都不差,这都是古建筑最严格的要求。1998年4月来到中国紫檀博物馆工地,从用料到辅助用料,一直到工程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我们是完完全全按照古建传统下来,毫不含糊。比如海漫斗板地面,早期只能是皇家使用,近几十年仿古建筑里真正做成这种地面的可以说是没有,不管哪个工程没有这样做的。用大青砖铺设,造价相当贵,一平方米地面要150块钱。铺完后色调要基本一致,还要浸润桐油。此次紫檀博物馆一千多平方米的馆前广场将完全采用海漫斗板地面铺设,在整个北京可以说是极少见的。

张德才(故宫博物院彩画作专家,王仲杰代述):张德才进故宫近五十年,可以说故宫博物院里面的重点工程绝大部分的画稿是他画的。但在前三四十年,他年龄没到,资历也没有到,不怎么提他。到了近十几年,故宫的许多大维修工程,如午门、颐和轩、景祺阁、乾隆花园的彩画,都出自他的画稿,也叫“起谱子”,故宫东南、西南角楼的画谱也是他起的。他是故宫彩画修复的核心人物。另外,他还作了大量故宫彩画的复制品,我们也叫小样,大概画了几百张,没有出版,故宫都收藏起来了。近年退休后,仍在北京参与古建的指导,北京历代帝王庙是他指导的,北海的大圆净至宝殿也是他指导的。受聘中国紫檀博物馆主要任务就是把彩画的设计意图变成实际的起谱子。

王仲杰(故宫博物院彩画作专家):我主要做官式彩画调查、分析和设计工作,五十年代初进故宫。这次来中国紫檀博物馆作彩画指导,在技术上把把关、出出点子。

中国彩画,地方的不说了,单说北京地区的官式彩画,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明式的,一个是清式的,古建界公认明式彩画最简洁,色彩最淡雅,看起来最朴实。所以最后选取了明式彩画用于紫檀博物馆展楼和大门。设计是我的,每一步都是大家一起商量。画是张德才先生指导的,如何变成很好的大样,体现设计精神,一切都不是照搬。所有原材料的选择,没有一点虚的,都是真材实料,高档的。一切先做样板,样板块、样板间,亲手作示范,工作成果较为理想。色彩采用绿色、蓝色。为什么,因为都是冷色调,放在房檐下有阴影。在唐代以前宫廷多喜欢暖调子,红色、黄色,到元朝以后大都采用冷色调。中国官式彩画公认明代最美,有如明代的家具一样。

北京市贾庆林书记视察紫檀博物馆时,问我当前古建筑保护有那些问题,我就给他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传统技术有点青黄不接,不再认真抓的话就极可能变形,现在已经有些变形了。现在农民来干,缺乏正规的训练。第二传统技术是活的国宝,有关部门要认真保护。我愿意在紫檀博物馆作为自己的一个学习点,和赵工张工等老先生一起合作,力争做到已经变形的矫正过来,不规范的规范了,不够认真的认真了,这样,从材料的组成、使用的工具、材料的配比等全面地恢复起来。我觉得趁着我们这些老人还能动,努力地传、帮、带,让这些年轻人一边干一边学,真正能带出一批人来,这才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